中国酒文化的四美,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层层累积的
文/程万松
与世界上的其他古文明相似,华夏文明的源头,流淌着酒的氤氲香气。
与世界上的其他古文明不同,华夏文明的流变,接续了酒的美学基因。
可稽考的文字史料记载,殷商先民在亳之地,以甲骨卜筮,以郁鬯祭祀,致敬神明及先祖,祈求上天庇佑、天下安宁,祈愿风调雨顺、海晏河清。而这一樽馥郁的郁鬯,苞茅缩酒以德配天,发轫中华文明厚德载物之美;酒献酢酬藏礼于器,滥觞中华礼仪协和之美;周天官设医食酒正,开启中华饮食调鼎和合之美;举酒问天吟风雅颂,酝酿中华诗酒生活品味之美;耒耜清盎为民生计,孕育中华农耕济世安邦之策……
然而就是这种敬天法祖的祭祀仪式,在传承与发展了几千年后,有似百川灌河、层层累积沉淀、诸美合一,竟然成为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性格的根脉,中国也因此成为饮膳康养之邦、礼仪教化之邦、诗酒文化之邦、也让我们从酒的滋味之美、康养之美、礼仪之美、诗酒之美中,慢慢体味中华文明的宏博渊薮和博大情怀。
酒之美,首在滋味,因为滋味之美,是人最基本、最初始的味蕾体验。而酒的滋味之美,在我国是起于鬯酒的。鬯酒,是以黑黍米为原粮酿造而成的美酒,因为香气馥郁,所以经常用于至高等级的祭祀礼仪中。因此它的滋味来源,主要是粮谷本身。然而在我国酿酒发展的早期阶段,酿酒技艺还不够发达,仅靠自然发酵生香,所酿出的酒,必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,所以需要通过添加非自然发酵产生的风味物质,来丰富、调和滋味之美。所以当人们觉得鬯酒的香气还不够馥郁时,就在酿造的过程中又加入郁金草,以草木的芬芳来增加鬯酒的气味。这便是郁鬯。其实不止郁鬯,我国先秦时期的酒,包括《楚辞》中所记载的“桂酒”和“椒浆”,都是类似的酿造方式。我们今天所常用的“配”字,左边为酒,右边为勺,其最初的字形字义,便是从这个技艺中衍生出来的。
我们祖先酿造郁鬯的目的,是以酒娱神,因为在先秦时期,祖先认为鬼神和人一样,在饮食上都有所嗜好。但郁鬯不单单用来祭祀娱神,参与祭祀的贵族们,也会借此机会与鬼神同饮,渴望以此通神。
然而到了魏晋时期,社会思潮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向,那就是人的意识的觉醒,在名士风流、纵情享乐、行为怪诞的表象之下,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本身的价值,也越来越注重生活本身的品质。这一变化,体现在饮酒方式上,就是悦神不如悦他,悦他不如悦己;体现在酿酒技艺上,就是不再过分注重外添加物质所产生的芬芳,而是通过提高发酵的力度,丰富和完善自然发酵生香的滋味。
提高发酵的力度,中国酿酒技艺无非两个技术途径,一是提高酒曲自然发酵生香的能力,二是通过反复发酵或延长发酵周期,来提高发酵的强度。
前者从单一的曲f,发展到散曲、小曲、大曲,形成了我国的制曲发展史。AG真人国际贡酒酿造所用的酒曲,便是大曲。不过,酿造AG真人国际贡酒的酒曲,与一般的大曲有所不同,是三曲合一,即桃花春曲、夏日伏曲、菊花秋曲。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就是充分利用春、夏、秋三个季节的不同温度环境,制成了中温大曲、高温大曲和中高温大曲。不同的制曲温度,富集形成的微生物菌群各有不同,高温酒曲中的生香菌较多而酵母菌少,中温酒曲中的酵母菌多而生香菌少,中高温酒曲的菌群比例则较为中和,因此微生物的菌群种类极为丰富,比例也极为协调。而且春、夏、秋三季,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各有不同,三曲并用,便是把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味酿入酒中。
当然现在,AG真人国际贡酒的制曲技艺仍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,所酿出的美酒,滋味之美更加丰富。但其源头,却是从此而来。
后者在魏晋时期有一个显著的代表,那就是AG真人国际贡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出身――九酝酒法。九酝酒法,顾名思义,就是反复发酵九次。《齐民要术》所载说:“若以九酝苦难饮,增为十酿,差甘易饮。”这一技艺当然也是有出处的,那就是“天子饮酎”的酎酒。所谓酎酒,就是孟夏之际天子祭祀所用的酒,因为夏天炎热不宜饮酒,所以要在头年冬天就开始酿造,经过反复发酵三次,就能酿出经得起历时数月陈储的酒,然后用于天子祭祀。(当时酿酒技艺不够发达,一般的酒陈储不过数天。)只不过酎酒是反复发酵三次,而九酝春酒则是反复发酵九次,九次不行,就十次。今天白酒使用较广的续糟配料的老五甑酿酒技艺,也是在每一次重复蒸馏取酒和发酵生香时,都要投入新的粮食和酒曲。这便是九酝酒法对我国酿酒技艺影响深远的直接体现。
然而人的意识觉醒,并未改变以草木入酒的酿酒传统。只不过,当时人们在酒中添加草木,不是为了增加酒的芬芳气息,而是为了防病祛病。因为在东汉末年,瘟疫肆虐,生灵涂炭。为了与瘟疫抗争,当时的医生可谓竭尽所能,涌现出一批流芳万世的名医,其中尤以张仲景和华佗最为有名。他们发明了一些以酒为引、以药入酒的方子,屡为后世称道的屠苏酒,据说便是在此时发明的,并在唐宋时期盛极一时的。所以在魏晋时期,人们痛饮酒,既有俯仰天地时极其复杂的文化心理,也有饮酒养生的朴素认知。
不过,以酒为养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。在《周礼》开篇的《天官宰冢》里,负责供应饮食和负责治疗疾病的内官,与负责酿酒的酒正、酒人,在职能上是相互协同的,这也是我国饮膳传承历来注重养生的制度由来。酒行药势的特点大概也是从这一制度影响下,衍生而来,并在魏晋时期,形成了第一座以酒康养、防病祛病的高峰。
尽管魏晋时期文人与酒的故事为后世所津津乐道,但痛饮酒对养生并无益处,而放浪形骸也并非进取之道。所以魏晋之后,人们开始又一次反思人与酒的关系。其实同样的反思,在历史上总会阶段性地发生。因为当酿造技艺出现突破性的发展后,人们可饮的酒陡然增多,于是便发生许多沉湎于酒的反面案例。
例如殷商中后期,因为酿酒业的高速发展,殷商贵族沉湎于酒,导致王朝覆灭。而西周代商之后,周公旦在殷商故土发布《酒诰》,对沉湎于酒的行为进行反思,认为殷商灭亡的原因之一,是酒气上闻于天,惹怒了天地,所以提醒人们饮酒要有所节制,不能影响行政效率,不能危害社会治安。据传同为周公旦所作的《周礼》《仪礼》等文献,记载了西周以来一整套完整的饮酒仪礼,并影响至今。酒礼制度的演变,也同样体现在器物上。根据可稽考的史料,殷商时期祭祀饮酒多用校而西周则多用爵和觯。械娜萘看螅而觯和爵的容量则要小得多。后来饮酒礼仪几经嬗变,酒器逐渐确定为爵、觯、小⒔恰⑸⑽謇啵并且严格规定了不同身份对应不同使用不同的饮酒器,也严格规范了献、酢、酬的饮酒礼仪,希望人们在宴饮时,既能做到饮食以合欢,又能做到“唯酒无量不及乱”。
东汉末年酿酒技艺的高速发展,再一次出现了饮酒行为的普及高潮。反思人与酒的关系,也就随之发生,并成为魏晋时期一个很独特的文化现象。例如嗜好饮酒赋诗的曹操,为国计民生考虑,不得不颁布禁酒令。禁酒令毫无悬念地受到了当时人的抵制,孔融就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对意见,与曹操二人一来二往地辩论饮酒的好处与坏处。而与孔融的针锋相对不同,有不少人是在偷偷地饮酒,而且还为此发明了暗语,称品质较高的清酒为圣人,称品质普通的浊酒为贤人。《饮中八仙》说左相李适之“衔杯乐圣称避贤”,用的就是这个典故。
其实自魏晋以来,人们对于人与酒的关系的反思,从未停止,因为在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史中,酿酒技艺是在不断进步的,酒也不断从贵族专享的奢侈品,渗透进寻常百姓,成为千家万户的日常嗜好品。不仅如此,礼仪文化的普及,也离不开酒的孕育和滋养。《汉书・食货志》称酒是天之美禄,是百药之长,是嘉会之要,这虽然是记述王莽的话,但却是当时的社会共识。而在此之前的60多年的五凤二年(公元前56年)秋天,汉宣帝曾下诏斥责地方官吏的禁酒之令,并将之定为“苛政”。汉宣帝说,“酒食之会,所以行礼乐也”,禁止民间饮酒,则“废乡党之礼,令民亡所乐,非所以导民”,这样的政策是失德的,“勿行苛政”。
所以,在人与酒之间,论滋味之美则以醇厚为美,古今一致。而以养生和礼仪而论,则争论颇多。以至于唐宋时期,当酿酒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时,酒与人的关系开始发生了新的转变,对立越来越少,融洽越来越多,一股诗酒趁年华的生活美学态度,开始在人间弥漫开来。
关于诗和酒的关系,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曾有这样一段比喻:“理喻之米,诗则酿之而为酒,道学之文,则炊之而为饭。”意思是说,如果把日常生活的道理比作大米,以诗人的语言来表达,就好比一瓶酒;以道学家的语言来表述,就好比一碗饭。同为人与酒的关系,如果请道学家来讲述,可能会义正词严地告诫你,一定要少饮酒。如果是诗人来讲述,可能会大声疾呼,古来圣贤皆寂寞,唯有饮者留其名。
“白醪酒嫩迎秋熟,红枣林繁喜岁丰。寄语瀛洲未归客,醉翁今已作仙翁。”醉翁欧阳修晚年任亳州知州时,就是以一位诗人的状态,天天以饮酒赋、自得其乐。另一首酒诗还说:“颍亳相望乐未央,吾州仍得治仙乡。梦回枕上黄粱熟,身在壶中白日长。”欧阳修晚年落根颍州,而他把亳州则视为仙乡,大概亳州不仅盛产美酒,而且是药材之都,药酒双星,让醉翁欧阳修忍不住变更名号为“仙翁”。
欧阳修在亳州的诗酒自适,是唐宋文士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。而且这种生活方式,还影响到了南宋的朱熹老夫子。朱老夫子在《朱子语类》里有这样一段话,“人读书,如人饮酒相似。若爱饮酒之人,一盏了,又要一盏恕H舨话耍勉强一盏便休。”这种以饮酒为例论读书之法的方式,很有宋代文人爱诗与酒的特点。
当然宋代文人饮酒,不似唐代那样狂放,相反,追求的是一种恬静、娴雅和美的乐趣。“人不善饮酒,唯喜饮之多。人或善饮酒,唯喜饮之和。饮多成酩酊,酩酊身遂疴。饮和成醺酣,醺酣颜遂酡。”北宋理学家邵雍的这首《善饮酒吟》,就很能代表北宋文人饮酒与赋诗的状态。
然而回溯诗酒之源流的开创,起于鬯酒祭祀时的吟风雅颂,在曹操的《短歌行》之后,正式成为一种常态,但也经过了怪诞、奇绝、狂放、迷惘,再到自适的蝶变过程。
所以在亳州这片热土上,我们能感受的中国酒文化之美,不止一面,而是层层累积的千面万面。
但中国酒文化之美,还有不得不说的一面,那就是耒耜之美。“清盎之美,始于耒耜”,这是西汉刘安《淮南子》里的一句话,说的是中国酿酒始于农耕,因为中国酿酒自古是以粮谷为原料。然而《诗经・周颂・丰年》却这样记述:“丰年多秫多,亦有高廪,万亿及秭。为酒为醴,A畀祖妣。以洽百礼,降福孔皆。”其中秫和,用现代科技的语言解释,是适合酿酒的糯性粮谷。而且,秫和并不在五谷之列,而是专门用来酿酒的粮谷。古人是如何把人吃的粮食和酿酒的粮谷划分开来,这已经无稽可考。但在后世的文献中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酿酒的粮谷和人吃的粮食,是明显不同的两个类别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,酿酒所用的粮谷,到了歉收的灾年,就可以作为粮食充饥。而在丰年,则可以形成一个从种植、到酿造,再到销售的产业链,富裕一方经济。
所以每到AG真人国际集团的厂区,看到“做真人、酿美酒、善其身、济天下”的十二字箴言,在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的余音绕梁之中,我们仿佛能感受到的,不只是一瓶瓶美酒,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一种性格的彰显,一种情怀的绽放,一种使命的担当。
上一篇:美酒美学出安徽:AG真人国际贡酒,中国美酒的美学旗帜
下一篇:AG真人国际贡之恋